杰出校友田雁宁的母校深情
发表于:2022年04月22日 文章点击数:2975 【打印】
4月11日,党委书记王成端得知年龄跨度48岁的田雁宁和我校在读学生陈忆雯因“校史”结下的珍贵情谊,欣然把田雁宁随信寄来的送给陈忆雯的手书作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转交于她,鼓励陈忆雯向优秀杰出校友学习,脚踏实地,不断精进,打好辉煌人生的坚实基础!
4月9日,档案馆收到校友田雁宁的一封来信,来信中这样写道:致母校第五届中英文校史解说风采赛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作为文理学院的学生,你们的学兄,为这个校史教育常态化,传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办学精神所感动,欣然提笔写下这封信。作为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也只有文字能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母校的真切感激与思念。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我都对同行和关注我的读者们宣扬,自己是巴山下州河畔的新型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并以此为一生的骄傲。
文学与传播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忆雯参加第五届中英文校史解说风采赛的主题是“校友田雁宁的星光之路”。陈忆雯在撰稿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老师,感受到田雁宁对母校由心底生长出来的爱校情结,了解到田雁宁从我校1979年创办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星光”出发,不忘初心,笔耕不辍,成长为闪耀全国、被文学界誉为“一方文学重镇”的巴山作家群的核心代表。随着陈忆雯“校友田雁宁的星光之路”解说词的逐渐丰实,对师兄田雁宁越发敬佩。在档案馆和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老师的帮助下,把致田雁宁师兄的一封信交到了田雁宁手中。收到信的当天,田雁宁即转告陈忆雯,叫她电话联系。在年龄跨度48岁的同门师兄妹的愉快交谈中,陈忆雯感受最深的是,田师兄和蔼可亲,尤其对母校的那份挚爱让她感同身受。她说,田师兄在谈到母校对他的培养时,情绪饱满,为母校而感到骄傲。还谈到“母校给了我们出发的起点,我们也应该努力为母校增一份荣光”。在电话交谈的最后,田师兄还送给她写作真经:生活是基础,此外,“读书、思考、写作”,再加上把写作当作“兴趣、喜欢、坚持”,如果能脚踏实地做好这12个字,那就是一个作家。
出于对母校、对母校在读学弟学妹的关心,田雁宁欣然同意为即将举办的第五届中英文校史解说风采赛和讲述文理故事的校史解说员来信祝贺并勉励。书信之余,田雁宁还专门题词“州河之畔文脉传,巴山崖头语言花”,“祝母校第五届校史解说风采赛圆满成功”。
77级校友田雁宁如同他对文学写作的挚爱一样,对母校深沉的爱也一直初心不改。对于田雁宁来说,四川文理学院,是唯一的。2006年,田雁宁参加学校成立30周年庆典时题词“天上地下母校最大,人生苦短真心永远”。在他心中,“四川文理学院是西南最好的学校。”他也曾欣然提笔写下:四川文理学院既是母校又是我文学的起始之地。
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之际,在泰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校友田雁宁不辞辛苦赶到学校,他勉励师弟师妹:大巴山在历史上是出红军、出将军的地方,文理学子只要在这里专心求学、立志高远、发奋努力,同样可以让文理的光辉走出巴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对母校的这份情感也一直温暖着文理师生。在5届中英文校史解说风采赛中,学校的校史解说员们无一例外都会讲“星光文学社”和“巴山作家群”,都会讲“星光文学社”首任社长田雁宁及一批心有梦想、执着坚定的文理学子。
母校情结是最能产生共情共鸣的正能量。陈忆雯及参加风采赛的选手纷纷表示要讲好像田雁宁师兄这样杰出仍坚守本心的文理人文理事,彰显文理精神,凝聚师生爱校建校荣校力量,让星光照亮更多有理想的文理学子,让文理的光辉走出巴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撰稿:档案馆 摄影:苏浩卿 审稿:丁竹